簡要內容:在青海偏遠、艱苦的農牧區,一大批年輕有為、知識面廣的大學生村官已成為西部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2006屆大學生村官畢秀珍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上崗查村服務,這里海拔3400-3600米,為純牧業區,村子離最近的鄉有37公里。 |
正值寒冬,但求職大潮的熱度依然不減。正當畢業生們為求職難苦惱時,青海的大學生村官也在為未來的出路發愁。
在青海偏遠、艱苦的農牧區,一大批年輕有為、知識面廣的大學生村官已成為西部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但記者近期在青海農牧區采訪發現,大學生村官群體所面臨的待遇低、出路窄、基層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現狀,使村官們處于“走也難,留也難”的尷尬局面,不少村官向記者吐露心聲:我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2008年4月26日,在太原市人才大市場報名點前,擠滿了前來報考“村官”的大學生。 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西部大學生村官付出多、收入少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不少鄉村海拔高、遠離城鎮,物資全靠外界運輸,物價較高。在今年7月青海省大學生村官統一“漲薪”前,大學生村官們月薪僅六七百元,生活艱苦且難以存下積蓄,絕大多數還需要父母資助。
。玻埃埃秾么髮W生村官畢秀珍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上崗查村服務,這里海拔3400-3600米,為純牧業區,村子離最近的鄉有37公里。據她介紹,在這里工作十分辛苦,交通全靠搭別人便車,居高不下的物價不得不讓她節衣縮食。
“村子物價較高,一碗面片的價格都要6元,即使每月頓頓吃面片也需500多元。工作兩年多來,我非但沒有積蓄,反而需要家里扶持,心里很不是滋味,”畢秀珍說。她坦言,自己一直在好好看書爭取考公務員,不想再做村官。
民和縣核桃莊鄉堡子村2006屆大學生村官馬海霞說,青海地廣人稀,村鎮分散,大學生村官服務半徑較大,經常村、鄉兩頭跑,不少村官家在縣城,工作在山里,有時工資連支付交通費用都不夠;加之青海大多數鄉鎮及村上都沒有聯網,他們不得不去網吧查詢農業科技和勞務等信息,工資常常入不敷出。
青海省組織部組織處處長陳啟福告訴記者,我國從2002年開始實行大學生村官工程以來,一直以“地方統招”的形式進行,由各省根據省情確立大學生村官的各項費用標準,并由各省財政和服務縣財政承擔費用。由于青海地處西部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青海省因此在2006年結合省情確立了“大學生村官第一年月生活費600元,每年增加70元”的優惠政策,但沒有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險。

資料圖片:大學生村官王麗娜與村民在一起
今年7月,青海省針對大學生村官的困難,為06、07兩屆大學生村官“漲薪”,在原有工資基礎上各增加160元,分別達到900元和830元。但“漲薪”后的青海大學生村官待遇與東部大學生村官相比,仍有著天壤之別。如北京大學生村官的月薪甚至優于公務員,還享受“五險”、住房公積金等優厚待遇。
“相比之下,青海大學生村官服務半徑大、勞動量大、地區艱苦,不僅沒有享受更優厚的待遇,反而還需父母資助,這不利于為西部農村留住人才,”貴德縣人事局局長文奎說。
另外,村官們表示,由于他們能熟練操作現代化辦公設備,所以整日被“借調”在鎮辦公室里做著打字員、記錄員的工作,成了鄉鎮領導的“專職秘書”;很多村官不是學農、林、牧專業的,對最基本的農學知識知之甚少,鄉鎮又缺乏相關培訓,短時間內很難打開工作局面,這些都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大學生村官的積極性,心灰意冷后難免產生跳槽的念頭。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