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號召高校共青團干部到縣級團委進行掛職。經過報名、選拔等程序,我于2011年2月赴青海省循化縣掛職,任團縣委副書記。當時的我喜憂參半:高興的是組織給予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讓我有機會實現為西部人民做點事情的理想,為國家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擔憂的是孩子年幼,妻子工作繁忙,親人會有很大的生活壓力。但是,妻子告訴我家里的事情她能做好,讓我不用擔心;學校和學院領導也給予我極大的關心支持,這讓我更沒有了后顧之憂。
一年的掛職鍛煉,讓我體會到了奉獻國家的責任感,體驗到了青海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活力,也深深被循化的美麗神秘所征服,更體驗到撒拉文化的兼容性與多元性、創新性與靈活性。 高校團委到團縣委之間的崗位轉換,為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和視角。掛職期間,我每天抽出一個小時關注青海和海東時政,了解民俗民風,把縣里近幾年的文件、報告、總結仔細閱讀了一遍,積極向周圍的領導和同事請教做好基層工作的技巧。這樣一來,我很快熟悉了團縣委的工作流程,對基層團組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從3月份起,我開始參與在全縣推開的鄉鎮、街道共青團組織格局創新工作,探索“使團的基層組織網絡覆蓋全體青年,使團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青年”的實現路徑,在人員選配、工作流程、推進步驟等方面,都花費了大量的心血。
基層團組織是一個絕佳的鍛煉基地,經過深入基層團組織進行調研,結合循化團情,我采取了多元化的團組織設置模式,擴大了團組織覆蓋面。在道幃、文都、尕楞、崗察等藏區鄉鎮,依托當地濃厚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旅游文化資源,挖掘并推廣民族文化資源,通過舉辦農牧區青年文化系列活動,抓住青年工作特色及亮點,豐富服務青年的工作載體,試行了“團組織+希望工程+青年籃球協會+民族文化舞蹈隊”等新型組織模式;白莊鎮、街子鎮團委務工青年眾多,我和同事們充分發揮青年就業服務站的力量,積極聯系駐外務工青年辦事處,建立“團組織+青年就業服務站+駐外務工青年辦事處”。
在工作過程中,我了解到,循化縣未成年人中團伙犯罪、暴力型犯罪、低齡化犯罪呈上升的趨勢,而循化縣法制教育的力量相對于青少年對法制知識的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利用所學,舉辦一系列報告會,為未成年人做點事情”的想法逐漸在我心里萌生。
工作之余,我主動聯系循化縣人民法院,通過與法院院長和相關法學專家的交流,對循化縣未成年人犯罪現狀、典型案例、未成年人喜歡的授課方式以及民族地區開展報告會的注意事項了然于胸。我深入中小學,對未成年人對相應法律和違法犯罪行為的認識進行了調查,積累了大量翔實可靠的數據;仔細研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查閱了十幾萬字的材料。當《讓青春與法同行》的調查報告完成時,我在循化職業技術學校、循化中學、高級中學舉辦了三場報告,1100余名師生分享了這份勞動成果。很多老師告訴我,這樣的法制教育報告進校園,很好地引導了青少年學生的行為,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知法、懂法,增強了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