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與產品制造有關的如生產、品管、生管、采購等職位,其中的技術含量或者說從業人員的價值更低。技術含量低則意味著門檻低,門檻低則意味著不可替代性低,不可替代性低則意味著被淘汰的可能性高。在企業中,生產、品管、生管、采購人員被老板炒魷魚是最多的,你上午還在上班,或許下午人事就通知你離開。制造業公司的人事部每天做的就是致力于招人,或者說低工資招人,而不是致力于留住人,因為人才市場上有的是價廉物美的新畢業生。當年,你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能輕松勝任所擔任的職務,那么你的師弟師妹憑什么就不可以呢?尤其是在外資企業,他們往往以每月1千多的工資招募一個大學畢業生,兩年后,當他的工資需要增長時,將其換掉,再招一個畢業生,如此往復循環,將人力成本控制到最低。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廉價的勞動力成本。
老話說男怕入錯行,入行后想再轉行的難度顯而易見。當你進入制造行業,再轉入其他行業的可能性極低。你只能在這個行業內轉,如果哪天離心力過大,被甩出圈子,那將是一切悲劇的開端。當城市產業升級,人到中年的你又如何自我升級?當工廠搬遷,拖家帶口的你難道又開始候鳥遷徙?當公司關閉,已顯富態的你難道又開始奔走在各個人才市場,忍受著招聘人員的白眼和無耐,與那些剛走出學校的大學生競爭?
制造業公司普遍缺乏培訓提升機制,處在公司中層的大學生在公司里并沒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層職位有限且要求很高,后來者中又有很多優秀者,在整個人才需求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新求職者的期望下探,中間層處在前無進路后有追擊的尷尬之中,看起來失去自己生存空間的日子并不遙遠。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恐怕真的只能死在沙灘上了。
要知道你并不處于一個大鍋飯或者鐵飯碗的行業,逆水行舟,當不利的環境出現時,你是否能確保被拋棄的那些人中必定沒有你……?
與世隔絕的社會生活
人是社會化的生物,和前程黯淡相比,與世隔絕的工廠生活更能使人自卑與絕望。你努力掙扎向上,想脫出現有的階層,最終發現是那么的無力,而年華卻已老去。
當你走出大學進入工廠,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世界是那么狹小,你的活動范圍基本是工廠、出租屋、超市。你和生產線上那些天天重復同一個工作的普工并沒有什么區別。除了上班和睡覺,你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去超市購買所需的生活用品。其他的社會生活最多也就是與同事打牌、喝酒,你建立不起自己的社會資源。 |